2021-10-04 10:40:50

【舉重金牌的幕後推手—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協助選手找回最好狀態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文/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張靜慧
--------------------------------------------------------------------
在2020東京奧運拿下女子59公斤舉重金牌的郭婞淳,亮眼的成績背後不僅來自她自身辛勤的努力和毅力,長期跟著她一起訓練,幫助她找回最好狀態的物理治療師周詣倫,更是她奪金之路不可或缺的推手之一。

周詣倫指出,舉重常見的運動傷害多半發生在上肢的肩膀及下肢的膝蓋,如果你也曾在負重訓練後感到肌肉痠痛不已,或許可以透過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協助,建立不易受傷的動作模式。
--------------------------------------------------------------------

舉重國手郭婞淳以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總和236公斤的成績,為台灣在今年東京奧運奪得第一面金牌,另一位選手陳玟卉則拿下銅牌。亮眼的成績來自辛勤的努力,而從平日訓練到正式出賽,物理治療師都在選手身後默默陪伴,協助預防及處理各種急慢性運動傷害,是不可或缺的幕後關鍵人物。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學處醫護組物理治療師周詣倫,擔任舉重隊的物理治療師近7年。他說,舉重的比賽項目包括抓舉、挺舉,平日選手的訓練課表除了抓挺舉外,也會將動作分段,反覆訓練。比如今天練抓舉,就重複抓舉動作,把重量慢慢加到目標重量。「這種重複次數多的運動,常造成疲勞累積,導致過度使用傷害(overuse injury),而不是腳踝或膝蓋扭傷等急性傷害。

舉重常見的運動傷害多半發生在上肢的肩膀及下肢的膝蓋。在國訓中心集訓的選手會安排沒有訓練的時間約物理治療師進行治療,才能完成日復一日的訓練。

訓練前,物理治療師常給選手的處置包括:

1.神經肌肉控制的誘發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有些選手的運動傷害累積已久,過去沒處理好,不僅局部受傷,也出現代償動作(利用其他肌肉協助完成動作)。為了減輕疼痛、順利銜接動作,選手不自覺會用代償動作完成動作,可能增加受傷風險或加重原本的傷害。周詣倫會用神經肌肉誘發的技巧,協助選手調整柔軟度,喚醒原本應使用的肌肉、抑制不該使用的肌肉。

比如,有些人往下蹲或起身時膝蓋會往內夾,這樣膝蓋受傷的風險會提高。膝蓋往內夾的原因很多,部分是因為大腿外側肌肉疲勞、髖關節活動度不佳,以及神經肌肉控制不好,所以才會出現往內夾的動作。而物理治療師會使用物理治療的技術及策略,幫助選手打破代償的連結,讓原本該出力的肌肉能出力,並依照選手的狀況,建立不易受傷的動作模式。

2.肌內效貼布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周詣倫解釋,肌內效貼布可當成額外的肌肉,比如在大腿前側使用肌內效貼布,就像大腿前側多了一條肌肉幫助使力,原本需要用力的肌肉可以省些力,讓肌肉的力量輸出更持久。肌內效貼布的使用方式很多,經物理治療師評估,可以在運動前使用,用來預防運動傷害,也可以在運動傷害發生後使用,幫助消腫、恢復得較快,平時沒有訓練時也可以貼著,讓肌肉有機會放鬆。

當選手有需要,物理治療師隨時在

當選手開始訓練,周詣倫通常會在場邊盯場,萬一選手有需要,便可及時上前協助。他說,舉重訓練時常需要將槓鈴舉過頭,肩膀的靈活度與穩定性十分重要,不斷重複使用,容易疲勞、使不上力。選手有時會在舉槓鈴時突然覺得肩膀卡卡的,甚至疼痛,就是因為協助穩定肩膀的肌肉本來一起合作,但其中一條肌肉累了,拉別條肌肉來幫忙,破壞了原有合作模式,因而出現卡卡的感覺。這時他會用徒手方式幫選手放鬆特定肌肉,選手就會覺得動作比較順、速度也較快,能完成想要做的動作。

訓練結束後,因為周詣倫之前盯過場,知道今天的訓練重點,就可以幫助選手針對訓練的部位做放鬆治療。他解釋,運動時肌纖維會微微被撕裂,在修復過程中,需要血液把養分帶過去,並把廢物帶走,肌肉才能恢復;如果肌肉緊繃,血液循環不順暢,就不易復原。他會在選手需要放鬆的部位徒手加壓,然後些微移動,把肌筋膜拉開,有點像在揉麵團,並將麵團理的小顆粒壓平,這樣的技術能幫選手復原得更快,順利完成明天的課表。

徒手治療,幫助選手減輕疼痛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運動選手長年訓練,身上多多少少有些傷,帶傷出賽並不少見。減輕疼痛也是物理治療師的強項。「比如髕骨下方的疼痛,常是因為發炎腫脹,在做蹲的動作時局部壓力增加,受傷處被擠壓,造成疼痛。物理治療師可用徒手治療的技術,如筋膜鬆動、淋巴按摩,可以很快消除腫脹。所以比賽前,常使用這個手法讓選手參賽時比較不痛,以免因疼痛而影響表現。但這種急救的處理方式只有短暫的效果,需常常接受治療,不痛就可以維持,等賽後再接受更多促進恢復的物理治療介入,」他說。

平時訓練,選手通常只做有把握的重量,到了正式比賽, 選手為求佳績,可能會挑戰比平常重的重量,發生急性傷害的風險增加,常見手肘受傷,跟平常練習時易受傷的部位不同。

周詣倫說,選手在舉起槓鈴的過程中沒有支撐好,也沒有閃掉槓鈴落下時的重量,手肘內側會承受很大壓力,甚至造成軟組織斷裂。但比賽時只有大會安排的醫師可上前協助,經醫師評估,再決定如何處置。選手下了比賽台,才能由教練及物理治療師接手。

相處時間長,是治療師也是朋友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物理治療師不只照顧選手的身體健康,也是重要的心理支持力量。「物理治療師跟選手相處的時間,可能遠比教練跟選手相處的時間還長,」周詣倫笑說。選手找他治療,會順便聊天話家常,有抱怨、也分享開心事,「我就像聽眾,幫他們舒緩情緒。選手還滿依賴固定合作的治療師或防護員,彼此有默契,就像婞淳比賽時,舉不起較重的槓鈴而倒地,她第一時間先看向教練和我,用眼神說『我沒事』,讓我們安心。」

身體碰觸也是一種心理支持,起了安撫的作用,選手慢慢吐露心事:「下一場比賽的對手,我從來沒贏過。」周詣倫知道自己的回答對選手的士氣很重要,想了想便說:「以前沒贏過不代表下一場不會贏。」他看到選手的神色變了,焦慮明顯緩解很多,「我知道自己講對話了。有了這份心理支持,不管比賽結果如何,他能在過程中展現拚勁,這就夠了。」

比賽台上競爭激烈,然而選手與治療師之間真摯的情誼、無需多言的默契,是比賽台下最美的風景。

按這裡看更多文章:生活報橘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專欄



返回上一頁